北方偉業(yè)計量集團有限公司
揮發(fā)性化合物含量與風味特征并沒有直接關系,對總體風味的貢獻由揮發(fā)性組分在風味體系中的濃度和感覺閾值共同決定。根據(jù)各揮發(fā)性成分的含量和嗅覺閾值計算出其氣味活度值(OAV),并選取OAV大于等于1的揮發(fā)性成分列于表2中。由表2可知,3組臘肉中共篩選出主體揮發(fā)性成分(OAV≥1)20種,包括烴類1種、酯類2種、醛類9種、酮類2種、醇類3種、酚類1種、醚類2種,其中,試驗組、對照組1、對照組2分別篩選出16,15,15種主體揮發(fā)性成分,主要為醛類化合物。而試驗組中關鍵揮發(fā)性成分(OAV≥30)為D-檸檬烯、壬醛、(E,E)-2,4-癸二烯醛、1-辛烯3-醇、茴香腦。
醇、茴香腦。烴類化合物由飽和烴和不飽和烴組成,其中,飽和烴閾值較高,對風味貢獻不大,不飽和烴閾值相對較低,對整體風味具有一定的貢獻。由表2可知,對照組1和對照組2中D-檸檬烯的OAV均小于1,試驗組中D-檸檬烯的OAV較大,為52.87。這是試驗組腌制過程中添加了花椒的緣故。D-檸檬烯具有檸檬香味,可賦予臘肉令人愉快的檸檬果香。
酯類化合物由酸和醇經(jīng)酯化作用而成,通常具有果香,對臘肉制品的整體風味有一定的貢獻。異丁酸甲酯、己酸乙烯酯為對臘肉整體風味貢獻較大的酯類化合物。其中,異丁酸甲酯具有杏香。試驗組中其OAV明顯大于對照組1和對照組2。此外,己酸乙烯酯具有令人愉快的果香,3組臘肉中,對照組1OAV最大,試驗組次之,對照組2最小。
醛類化合物主要為脂質氧化降解產(chǎn)物,Strecker降解也能產(chǎn)生揮發(fā)性醛,閾值較低,具有相對較低,對整體風味具有一定的貢獻。由表2可知,對照組1和對照組2中D-檸檬烯的OAV均小于1,試驗組中D-檸檬烯的OAV較大,為52.87。這是試驗組腌制過程中添加了花椒的緣故。D-檸檬烯具有檸檬香味,可賦予臘肉令人愉快的檸檬果香。
酯類化合物由酸和醇經(jīng)酯化作用而成,通常具有果香,對臘肉制品的整體風味有一定的貢獻。異丁酸甲酯、己酸乙烯酯為對臘肉整體風味貢獻較大的酯類化合物。其中,異丁酸甲酯具有杏香。試驗組中其OAV明顯大于對照組1和對照組2。此外,己酸乙烯酯具有令人愉快的果香,3組臘肉中,對照組1OAV最大,試驗組次之,對照組2最小。
醛類化合物主要為脂質氧化降解產(chǎn)物,Strecker降解也能產(chǎn)生揮發(fā)性醛,閾值較低,具有較強的揮發(fā)性和脂肪香味,是臘肉制品中重要的風味物質。由表2可知,3組臘肉中OAV≥1的醛類化合物有9種,包括2-甲基-丁醛、3-甲基-丁醛、戊醛、己醛、(E,E)-2,4-庚二烯醛、壬醛、(E)-2-壬烯醛、(E)-2-癸烯醛、(E,E)-2,4-癸二烯醛。其中,3-甲基-丁醛主要來源于亮氨酸的降解,具有黑巧克力味、堅果味,對臘肉的風味貢獻較大。3組臘肉中,對照組2的OAV最大,對照組1次之,試驗組最小。戊醛、己醛、壬醛、(E)-2-壬烯醛、(E)-2-癸烯醛、(E,E)-2,4-癸二烯醛、(E,E)-2,4-庚二烯醛均為不飽和脂肪酸氧化產(chǎn)物,其中,己醛由亞油酸氧化產(chǎn)生,Mottram認為己醛會產(chǎn)生令人不愉快的、刺激性的、辛辣的氣味。謝凡認為己醛在高濃度時會散發(fā)出令人作嘔的氣味,在低濃度時具有令人愉快的青草香。與對照組1相比,試驗組和對照組2中己醛的OAV均明顯減小。這說明試驗組和對照組2中令人不愉快的氣味得到改善。壬醛、(E,E)-2,4-癸二烯醛主要由油酸氧化產(chǎn)生,具有果香、新鮮的油脂香,與對照組1和對照組2相比,試驗組中壬醛、(E,E)-2,4-癸二烯醛的OAV明顯增大,分別達到194.19,770.99,這表明試驗組臘肉擁有更濃郁的油脂味。值得注意的是,與對照組1相比,對照組2中由脂質氧化降解產(chǎn)生的醛類化合物的OAV均有所減小。這是對照組2中添加的亞硝酸鹽抑制了臘肉中的脂質氧化所致。
酮類化合物主要來自于脂質氧化和美拉德反應,但閾值遠高于其同分異構體的醛類,對整體風味貢獻不大。3組臘肉中對風味貢獻較大的酮類化合物為3-羥基-2-丁酮,其主要來自于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降解,具有奶香、草莓香。與對照組1相比,試驗組和對照組2中其OAV均有所減小,這可能與試驗組中添加的香辛料和對照組2中添加的亞硝酸鹽能夠抑制臘肉的脂質氧化有關。
醇類可能由脂質氧化酶對脂肪酸的作用、脂肪的氧化分解、羰基化合物還原生成,飽和醇閾值較高對風味貢獻不大,不飽和醇閾值較低,對風味貢獻較大。1-辛烯-3-醇、1-辛炔-3-醇、芳樟醇為對臘肉風味貢獻較大的醇類化合物,其中,1-辛烯-3-醇、1-辛炔-3-醇為亞油酸氫過氧化物的降解產(chǎn)物,具有蘑菇香味。3組臘肉中OAV的比較結果與3-羥基-2-丁酮一致,可能是二者皆為脂質氧化降解產(chǎn)物的緣故。此外,試驗組中芳樟醇的OAV較大,為25.97,是對照組1和對照組2的10倍左右,這可能與試驗組中添加的香辛料有關。
此外,茴香腦、二烯丙基二硫醚僅在試驗組中被鑒定出,二者均來自于添加的香辛料。如茴香腦為八角、茴香中的揮發(fā)性成分,二烯丙基二硫醚為大蒜中的揮發(fā)性成分。它們共同賦予臘肉茴香味、大蒜味,使臘肉的整體風味更加醇厚。
本研究通過使用發(fā)酵乳桿菌RC4、植物乳桿菌B6、紅曲紅、甜菜紅、維生素E、Nisin以及各種調味物質替代亞硝酸鹽制備零添加亞硝酸鹽臘肉。并以只添加食鹽腌制的臘肉、添加食鹽和亞硝酸鹽腌制的臘肉為對照組,通過對3組臘肉亞硝酸鹽含量和揮發(fā)性風味物質的比較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零添加亞硝酸鹽臘肉中不僅亞硝酸鹽含量低,且其揮發(fā)性風味物質的種類和含量也較豐富,其關鍵揮發(fā)性成分為D-檸檬烯、壬醛、(E,E)-2,4-癸二烯醛、1-辛烯-3-醇、茴香腦;與對照組相比,零添加亞硝酸鹽臘肉增加了由香辛料引入的揮發(fā)性成分(D-檸檬烯、茴香腦),從而使臘肉的整體風味更加濃郁、醇厚。開發(fā)零添加亞硝酸鹽臘肉制品,研究臘肉的揮發(fā)性風味物質,有助于推進臘肉制品風味改善和品質提升,對傳統(tǒng)臘肉產(chǎn)業(yè)的轉型升級、結構調整及人們的健康都有促進作用。
聲明:本文所用圖片、文字來源《中國食品學報》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作品內(nèi)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
采用發(fā)酵乳桿菌RC4、植物乳桿菌B6、紅曲紅、甜菜紅、nisin、維生素E以及各種調味物質替代亞硝酸鹽制得零添加亞硝酸鹽臘肉。測定零添加亞硝酸鹽臘肉、只添加食鹽腌制的臘肉、添加食鹽和亞硝酸鹽腌制的臘肉的感官評分、亞硝酸鹽、揮發(fā)性風味物質,并用電子鼻檢測3種臘肉在揮發(fā)性風味上的差異及香氣活力值(OAV),分析、評價各化合物對臘肉總體風味的貢獻。
了解更多> >采用發(fā)酵乳桿菌RC4、植物乳桿菌B6、紅曲紅、甜菜紅、nisin、維生素E以及各種調味物質替代亞硝酸鹽制得零添加亞硝酸鹽臘肉。測定零添加亞硝酸鹽臘肉、只添加食鹽腌制的臘肉、添加食鹽和亞硝酸鹽腌制的臘肉的感官評分、亞硝酸鹽、揮發(fā)性風味物質,并用電子鼻檢測3種臘肉在揮發(fā)性風味上的差異及香氣活力值(OAV),分析、評價各化合物對臘肉總體風味的貢獻。
了解更多> >采用發(fā)酵乳桿菌RC4、植物乳桿菌B6、紅曲紅、甜菜紅、nisin、維生素E以及各種調味物質替代亞硝酸鹽制得零添加亞硝酸鹽臘肉。測定零添加亞硝酸鹽臘肉、只添加食鹽腌制的臘肉、添加食鹽和亞硝酸鹽腌制的臘肉的感官評分、亞硝酸鹽、揮發(fā)性風味物質,并用電子鼻檢測3種臘肉在揮發(fā)性風味上的差異及香氣活力值(OAV),分析、評價各化合物對臘肉總體風味的貢獻。
了解更多> >通話對您免費,請放心接聽
溫馨提示:
1.手機直接輸入,座機前請加區(qū)號 如13803766220,010-58103678
2.我們將根據(jù)您提供的電話號碼,立即回電,請注意接聽
3.因為您是被叫方,通話對您免費,請放心接聽
登錄后才可以評論